雖然我們醫院是腫瘤專科醫院,未被納入這次疫情定點救治醫院,但各項防控工作必須落實落細。醫院防控領導小組成員劉玉林副院長在醫院防控任務繁重緊張的情況下,多次對科室的防控工作進行指導。強調CT是新冠肺炎臨床診斷的重要手段,同時是交叉感染的重點區域,必須做好防控工作。科務會成員在醫院防控工作小組的統一部署下第一時間制定了《關于落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措施(試行)》《關于發熱病人的檢查流程》《關于影像設備和場所的消毒措施》等;邀請滿瑩副主任、張剛等專家到現場指導感控布局和培訓;組織科室人員線上或線下學習醫院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以及《武漢19-nCoV肺炎影像學表現》等專業知識,以應對目前的疫情。
面對疫情,我們做該做的事
在疫情面前,我們直接面對;在病人面前,我們不刻意崇高,也不刻意偉大,在我們的崗位,迎難而上,做該做的事;“召必回,回必戰,戰必勝。”放射科CT室就是這樣的一支團隊。
放療病人CT篩查
正月初六,“明天(初七)放療病人入院前胸部CT新冠肺炎篩查,請做好準備。”胡德勝副院長、醫院主任工作群和醫務部相繼發出通知。在新冠病毒肆虐的當下,此項篩查與以往的常規CT和體檢不同,避免患患間、醫患間的感染變成必須完成的首要任務。通知就是命令,科室“新冠肺炎防控組”即刻運作,微信、短信、電話高效聯動。張照喜主任,陳長春主任助理隨即趕到科室,優化現場布局,分隔標識防控區域,模擬疫情期間大流量篩查特別流程;杜東屏老師按感控要求,保障防護用品到位;護理分診組朱童生、CT應急組鄭麗麗、診斷應急組鄧文友等各組一接通知,立即安排,要知道年三十到初六的急診,每天都有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的隔離,加上當地疫情防控限制多人春節回家不能按時返崗,人手的緊缺可想而知,但各崗位沒被困難嚇到,積極響應、將完成任務擺在第一位。一切為了“明天”,沒有慌亂,沒有恐懼,井然有序。由于前一天的精心準備,初七上午8點準時開門接診,下午5點左右,在放療中心魏偉主任的電話“新入院放療患者胸部CT篩查結束”而結束。
鄧文友醫生現場閱片
感控專家現場培訓
2月2日(正月初九),是我院開診的前一天,按時段預約的CT急診患者“1號” “2號”“3號”……按既定流程,沒有等待,沒有停留。“右肺下葉背段磨玻璃片狀影,病毒性肺炎可能性大”“暫停,更換床單、設備擦拭,機房消毒,通道消毒”;“兩肺下葉近胸膜下多發片狀影,病毒性肺炎可能性大”“暫停,更換床單、設備擦拭,機房消毒,通道消毒”……醫生的電子結果、郭小芳主任的遠程復核、對講機的現場指令相互交織,如一首“戰疫”交響曲,循環播放。下午4:30左右,劉玉林副院長微信通知:“馬上我院首批趕赴雷神山醫療隊53人做CT篩查,40名護士明天上午”。急診技師彭偉,包裹了一天防護服,身體疲憊,再繼續難以支撐。“我來”“馬上到”,袁子龍,胡奎,陳浩等在群中立即響應,戴口罩、戴帽子、穿防護服,神速到崗,投入戰斗。診斷醫生鄧文友現場閱片,一場夜戰就這樣持續2小時后結束。雖然任務突然,人手緊,大家都知道,我院外派馳援雷神山醫院的“勇士”都是冒著生命危險、舍小家顧大家,主動請纓奔赴一線,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為他們加點班做點事,值得。
外派醫生體檢
隔窗交流
我們能贏
疫情仍在蔓延,戰斗仍在繼續,同樣的場景仍在上映。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里,雖我們不在主戰場,但時刻準備著上前線打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