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熱吃”是我們飯桌上常用的一句客套話。然而,這種習慣真的好嗎?了解趁熱吃的危害,看看你中招了嗎?
平時飯桌上常見的火鍋、麻辣燙、烤肉、水餃和面條等,都是在比較熱的時候下肚,似乎這些東西只有是燙的才好吃,但這樣的吃法真的健康嗎?真的可取嗎?聽我慢慢道來。
我們正常人體的體溫在36到37度,內臟溫度要比體溫稍高一點,生理學上內臟的參考溫度約為37.5到38度,人的食道壁是由黏膜組成的,非常嬌嫩,只能耐受50℃到60℃的食物,超過這個溫度,食道的黏膜就容易被燙傷。過燙的食物溫度一般都在70℃到80℃左右,比如剛沏好的茶水,溫度可達80℃到90℃,很容易燙傷食道壁。有研究表明,溫度超過65℃的過燙飲品被列入2A類致癌物名單,如果經常吃燙的食物,黏膜損傷尚未修復又受到燙傷,容易形成淺表潰瘍。反復地燙傷、修復,就會引起黏膜質的變化,進一步發展變成腫瘤。可見,過冷或過熱的食物都會刺激胃黏膜,誘發病變。也有研究發現,經常吃得過熱會有損腸道和身體機能,而平時多吃和體溫相近的食物,則可以延緩腸胃老化,助人延年益壽。
此外,中醫也不主張飲食過熱。在消化道內,食物的消化過程適宜在接近體溫的溫度下進行。過熱的食物會導致氣血過度活躍,胃腸道血管擴張對腸胃產生刺激。因此,最合適的食物溫度是不涼也不熱。飲水時也應該注意溫度。日常最好飲用溫水,水溫在18℃到45℃之間為宜。過燙的水不僅會損傷牙齒的琺瑯質,還會刺激咽喉、消化道和胃黏膜。自吞咽開始,至蠕動波到達食管末端進入胃部,這個過程大約需要 9秒鐘。如果把超過 65℃的熱食熱飲吞下去,這就意味著每吃一口,食道要經過 9 秒鐘被燙的夢魘。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是有科學依據的,知道了所以然,就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再不要勸朋友“趁熱吃”,讓我們一起從身邊人開始告別誤區,健康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