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一上映便風靡全國。影片中因慢粒白血病患者們吃不起“天價”抗癌藥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戳中了無數觀影者的痛點,讓人無比沉痛,也因此引發了一波波網絡熱議。
令人欣慰的是,在影片結尾,警察告訴主角,“天價”抗癌藥已經納入了醫保。事實上,被納入醫保的不止治療慢粒白血病的格列衛,還有治療乳腺癌的曲妥珠單抗(俗稱“赫賽汀”)等其他14種抗癌靶向藥。經過2016年和2017年兩輪國家醫保談判,這15種抗癌靶向藥藥價大幅下降,同時還被納入醫保目錄,比如赫賽汀談判后的價格由原來的每療程24500元降到了7600元,再經過醫保報銷,患者的個人自付費用則降到了每療程3000元左右。同時,國家還從促進仿制藥研發、實行進口藥品零關稅、降低進口抗癌藥品增值稅等方面來進一步降低抗癌藥價。相信不久的將來,“天價”抗癌藥終將成為歷史。
只是,抗癌藥降價了,癌癥患者的生活就從此改善了嗎?
不見得!!!
電影《我不是藥神》關注的重點是患者吃不起“天價”抗癌藥,但其實,癌癥患者面臨的困境遠遠不止“吃不起藥”這一個。一般癌癥患者患病后,其生活質量都經歷著“斷崖式”下降:一是治療費用往往讓患者家庭捉襟見肘,手術、化療、放療等基本治療項目的費用本身很高,如果再長期服用靶向藥,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更是一筆不菲的開銷。二是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或并發癥,如部分化療患者脫發等等,都可能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三是由于癌癥患者往往自身思想包袱重、意志消沉,容易對家人產生愧疚與歉意,并對生活失去信心……那么,如何助力癌癥患者及家庭走出困境呢?作為湖北省唯一的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湖北省腫瘤醫院一直在積極尋找著解決方案。
2018年,醫院成立了醫務社會工作部,配備了專職醫務社工。醫務社會工作部,作為醫院醫療服務功能的有效延伸,主要開展臨床治療之外的醫療服務、人文關懷和心理支持等,協助有需求的患者及家屬解決與疾病相關的康復、生活、經濟、家庭、心理、社會等問題,以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預防社會問題,完善患者社會功能。
患者王某就是醫務社會工作部援助的患者之一。今年40歲的王某是一名網約車司機,今年上半年被查出患有鼻咽癌。這個噩耗對從小是孤兒的王某來說是雪上加霜:養母患尿毒癥,繼父患胃癌,14歲的大女兒從小腦癱,5歲的小女兒還在上幼兒園……作為家里的頂梁柱,王某不想就此倒下,但是醫療費卻成為了最大的難題。王某的接診醫生、湖北省腫瘤醫院頭頸外科主任醫師王亞秋得知其家庭狀況后,馬上將情況告知了院醫務社會工作部。經過醫務社會工作部的介入,通過聯系騰訊公益平臺、鏈接社會愛心資源,最終為王某籌集了近30萬元的愛心基金。王某感動得直掉眼淚,他說:“感謝醫院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陪伴孩子們成長和成才!”
據悉,目前醫院已經成為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社工專業教學培訓基地。為服務更多患者,醫院還在各臨床科室招募了多位兼職醫務社工(醫務人員)。接下來,醫院將采取“醫務社工 + 醫務人員 + 志愿者”三合一的服務模式,為在院患者提供情緒支持、社會救助、資源鏈接、醫患溝通等方面的個體服務,通過全方位的人文關懷,幫助更多癌癥患者走出迷霧、迎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