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50歲的鄭先生得知自己患癌癥后,一時難以接受現實,怨恨、情緒低落,放棄治療,病情也發展迅速,急劇惡化,不久離開人世。
案例二:45歲的王先生去年被查出患了胃癌,家人害怕王先生接受不了事實,善意的隱瞞了病情,告知是胃潰瘍,需要手術治療。50歲的李先生體檢中發現肝區有陰影,進一步檢查被診斷為肝癌,同樣家人也進行了隱瞞,告知是肝硬化需要治療。不久前,記者再次遇見他們時他們已經知道自己患癌的事實,并且正在積極面對疾病,配合醫生的治療。
案例三:33歲的李先生,5年前查出鼻咽癌,家人并沒有隱瞞噩耗,而是如實告知,并在醫護人員配合下,請來已康復20年的鼻咽癌患者與他座談,醫生告知鼻咽癌的治療進展,為他樹立抗癌信心,很快李先生走出恐癌陰影,積極配合治療。此外,他還系統的學習了心理學知識,并取得了心理咨詢師資格,如今經常從事癌癥患者的心理咨詢工作。他告訴記者:“要戰勝癌癥,首先從戰勝恐癌心理開始”。
當你的親人或朋友罹患癌癥,是否告知實在兩難,告知吧怕他心理難以承受,不告知又怕影響治療。
最近互聯網上對“癌癥知情權”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38.77%的網友會將實情告訴病人,他們認為病人不僅有權知道,而且盡早告之對疾病治療有利;35.03%的網友不打算直接告之,病人心理難以承受是最主要的顧慮;還有26.02%的網友表示,將視情況而定。
受訪專家:湖北省腫瘤醫院 腫瘤內科主任醫師 藏愛華
湖北省腫瘤醫院一項“癌癥知情權”調查數據顯示,癌癥患者在疾病確診階段,有7成以上的患者被隱瞞患癌的事實,隨著治療的開始,患者度過心理上的適應期后,9成的癌癥患者,醫生和家屬會利用合適的時機告知患癌癥的實情。
“善意謊言”難以延續
湖北省腫瘤醫院綜合科主任臧愛華介紹,病人患病之初,很多家屬往往要求醫生,不要跟病人講病情,不要告訴他是癌癥,甚至不到腫瘤醫院看病,怕患者知道病情,目的想減輕病人的思想負擔,其實這個“善意的謊言”是難以延續的,如今更主張盡可能讓病人早知道,以便積極配合治療。
因為腫瘤疾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連續的過程,隨著治療的進展,病人會有“做了手術,為什么我還要化療”?“我不是這個病,為什么我還要做這個治療、那個治療”,這樣或那樣的疑問,對疾病治療產生很強的抵觸情緒而不配合,反而會影響治療。
“善意謊言”因人而異
臧主任說,對于有些心理承受能力差,對癌癥存在錯誤認識的患者,采取平說直敘告知實情,而不講究時機、策略,也容易造成患者心理負擔過重,影響治療。此時,可以適當隱瞞,但要鼓勵患者配合治療,待病情好轉時,再告知,患者心理上更易接受。但這也要根據病人性格、心理承受力具體分析,因人而異。
講述實情講究技巧
臧主任說,如何告知病情,對于處在早期能取得好的療效的癌癥,應將病情與治療情況及時告知患者,樹立患者的抗癌信心,使之與醫生積極配合。
對于病程較晚的患者我們也要抱以積極的態度,不要說得了這個病就是天大的災禍,就是不治之癥,實際上,晚期癌癥我們還是能通過手術,放療、化療、中醫等治療手段,控制病情,延長生命,改善生活質量的。因此我們應該讓病人知道病情是可以控制的,引導他積極配合治療。
當然告訴的過程中,不一定要說病情全部真實情況,可以視具體情況隱瞞部分病情,目的就是為了病人本身的利益,為了病人能夠有信心配合治療,為了能夠提高今后不論是手術、放療、化療的療效,也可以早期發現復發和轉移。
癌癥患者急需“療心”
臧主任說,有些病人得知患上絕癥后,思想上會形成很大的壓力,出現恐懼、失望等情緒,有些病人一下子就像變了個人,病情不斷加重,加速惡化,真正的罪魁禍首并非疾病本身,而是“心理負擔”過重,此時就需要患者、患者家屬、醫護人員共同努力,幫助患者盡快調整心態。
在治療上,一個心情比較舒暢,性格比較開朗的人,他的治療效果往往比一些心理上非常壓抑、非常失望,有抑郁傾向的人治療效果要好。
省腫瘤醫院特聘心理咨詢師李勁說:“每位腫瘤患者都會經歷四部曲:怨恨、放棄、情緒低落和接受現實,而“接受現實”往往才是癌癥治療的開始,良好的心態才能保證治療取得最好的效果。”
為給患者“療心”,省腫瘤醫院采取邀請抗癌明星與患者話“抗癌”,聘請心理咨詢師給患者“療心”,等等給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效果明顯。
總之,無論是善意的謊言,還是坦白病情,家屬和醫生都是出于同樣的目的:為了能更好治療病人。